阶段复盘的复盘
上次更新后到现在,忙了什么
这段时间做了挺多事的,一方面,我借学习正则表达式的机会,进一步了解了vim中的正则表达式(或者说“模式”);另一方面,我在obsidian中创建了一个复盘模板,每天记录这一天的学习收获;还开始了国际象棋的学习。
当然,这些并不是重点,之所以对此进行描述,主要还是为了引出本文的话题:通过对这段时间的每日复盘记录和个人收获/损失进行再复盘,试图从中总结出可能对本文读者(和我自己)都有用的信息。
标题的由来
标题中的“阶段复盘”实际上指的就是每日复盘,正如前文所说,我现在每天都在obsidian中进行每日复盘总结,分别对今天完成的任务、学习到的东西以及对这些内容的可能用途和拓展方向进行记录。而之所以现在通过这篇文章对这段时间的每日复盘进行再复盘,其实还是受到吴伯凡老师在某节课中介绍的某个概念的启发,认为通过从每日复盘中抽身出来,用第三视角进行审视,找出每日复盘可能遗漏的信息。
我的发现
背景信息介绍完毕,下面首先从国际象棋的每日复盘开始谈起。
不知道你们刚开始学国际象棋是怎么样的(假设你们学过),我刚开始在多邻国上学国际象棋的时候,自从可以在完整对局中赢得胜利,我的自信就开始极度膨胀,以为自己的实力有多强(即使自己只是一直在和比较初级的AI进行人机对抗),除了在每日复盘中记录自己的经验心得,还花了大量时间,用自己那少得可怜的国际象棋知识,不断地进行人机对局。
随着对局次数的增加,特别是输棋次数的增多,理所当然地,我的幻想破灭了,抽身出来,我才发现我有多沉迷于自己的“being”层面,不断发挥自己已有的知识,完全没意识到现在的自己只是在学习/巩固基础知识的阶段。
虽然网上很多人都在鼓吹“being(维护现有水平)”的重要性,例如拥有这种心态能让自己更容易满足,在某些人中,这种心态也能提高幸福感。但是我还是更认同吴伯凡老师的观点,那就是对短期的妥协有可能发展成为对长期的妥协。而只有放弃短期的妥协,才能获得“生活的痛快感”。
”being“心态的反面就是”doing(对更高水平的推崇)”了。诚然,在某些方面,过于追求更高水平会无可避免地带来痛苦和焦虑(例如和别人攀比钱财、能力、人脉),但是就自我提升来说,保持“doing”心态还是能带来明显的好处的。一方面,正是这种永无止境的提升心态为社会带来了长久的进步,也为个人带来了自我实现的可能;另一方面,这种心态也能让个人获得更有依据的满足感(AI时代进一步显现了学习者的优势)。
冥想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
冥想作为一种自我觉察的方式,提供的作用就是让我们能在第三视角捕捉自己内心、大脑的状态,察觉自己的意识发展方向,以提高对自己的了解。
如果只是单纯地记录每天的学习复盘,长久以往,大脑可能就会形成一种思维惯性,满足于“将当天的收获以文字形式记录到某个地方”,当完成了这个“任务”,可能就没有兴趣或者想不到应该对复盘的记录进行回顾、反思了。
如果在每天的习惯清单中添加冥想这一习惯,保持一段时间后,大脑就更有可能产生“元意识”(即对意识的意识),更善于对自己的日常想法进行“检查”,从而发现这里面可能存在“漏洞”。
本文总结
本文通过对作者个人“每日复盘”习惯的再复盘,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真正的成长不仅在于坚持记录,更在于时刻警惕“习惯”本身沦为一种停滞的舒适区。 文章的核心洞见在于区分了两种心态:
- 
“Being”(安于现状):满足于运用已知技能,沉浸在已取得的微小成就中。这是一种看似勤奋的自我消耗,长此以往会磨灭成长的动力。
 - 
“Doing”(追求成长):主动跳出舒适区,挑战更高水平,拥抱学习过程中的挫败感。这虽然会带来暂时的痛苦,但却是通往“生活痛快感”和实现真正自我提升的必经之路。
 
那么,如何才能打破“Being”的陷阱,时刻保持“Doing”的姿态呢?文章给出了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法:通过冥想培养“元意识”。
冥想让我们能以第三视角审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,觉察到那些不易被发现的惯性。它好比一个“思想检查员”,能帮助我们发现“复盘”这个动作本身是否已经偏离了其促进成长的初衷,变成了一种“为了记录而记录”的机械任务。
因此,本文带给我们的最终启发是:
- 为你的“复盘”进行复盘:定期从日常记录中抽身,审视自己是在真正的“Doing”,还是在虚假的“Being”。
 - 拥抱成长的“不适感”:将学习和挑战中的挫败视为成长的信号,而非退缩的理由。
 - 善用冥想等工具: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“元意识”,培养从更高维度审视自我的能力,确保自己始终行驶在持续成长的正确轨道上。
 
MBZUAI跳过基础教AI真的没问题吗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?
跟着教程做出了一个应用,感觉成就感满满。
可一旦把应用发布到网上,使用者却寥寥无几。
想优化,却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。
这也就是 MBZUAI “先实践后基础” 模式的甜蜜陷阱:快是快,不过容易变成 “AI 调包侠”。
穆罕默德・本・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(MBZUAI)位于阿联酋阿布扎比,2019 年由阿联酋政府成立,是全球第一所专注研究生培养的研究型人工智能大学。该校提供计算机科学、计算机视觉等 5 个专业的硕士和博士课程,师资雄厚,汇聚众多国际权威学者。学校科研实力强劲,发表众多顶会论文,还自行训练开发 65B 规模大模型。在 CS Rankings 排名中,其人工智能综合排名全球第 15 名,自然语言处理专业全球第 11 名。MBZUAI 为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等福利,毕业生多进入顶尖企业,就业前景良好,阿联酋还会为其颁发 10 年黄金签证吸引人才留居。
不是 “先有鸡还是先有蛋”,而是 “基础有 3 层”
有人可能会说:“学 AI 像学摄影,先拿手机拍再说”,这个类比其实遗漏了关键:学好摄影的确能够拍出好看的照片,但要是想当大厨,光会按菜谱做番茄炒蛋可不够 —— 得懂火候以及食材的化学反应。
AI 的 “基础” 同样如此,不是扁平的 “公式” 或者 “工具”,而是3 层立体结构:
1. 工具性基础:能上手,但别停在这
这是最表层的 “基础”,比如:
(1)调用 Hugging Face 模型的代码该怎么写
(2)numpy 矩阵运算的基本指令
(3)git 开展代码管理工作的几个常用命令
就如同 “1 + 1 = 2”,学了就能用,能够快速获得 “我会用 AI” 的成就感。
MBZUAI 运用这种方式拉新入门,没什么问题。但要是只停在这,那就永远解决不了 “模型为什么错” 的问题。
一次简单提问,暴露AI的4大盲点
副标题:当“最优解”的执念,将一次简单的技术问答拖入深渊
引言:一个简单的问题
一切始于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技术问题:“在Vim中,如何匹配单独的连字符?”我向AI发起了这个提问,期望得到一个精准、高效的答案。
AI的回应迅速而自信,它提供了一个看似“专家级”的解决方案,利用了Vim中与可配置的“关键字”设定 (‘iskeyword’) 紧密相关的 \k、\K 以及“环视” (\@<=)等高级功能。从理论上讲,这是一个足够精确、能够适应用户高度定制化环境的“最优解”。
然而,正是对这个“最优解”的执念,开启了一段漫长、曲折、最终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诊断之路,并如镜子般照见了AI在真实世界交互中的深刻盲点。
第一幕:当理论遭遇现实,AI的第一道壁垒
当用户反馈这个“最优解”在实际测试中失败时,AI的第一个反应并非自我怀疑,而是将问题归咎于外部环境。它立刻假设:“用户的Vim配置肯定与众不同。”
这是AI暴露的第一个,也是最致命的盲点:知识的刚性与对自身“事实”的绝对确信。
AI的知识库中存有关于\k和\K的定义,它将这些定义奉为圭臬。
当现实与这些“事实”冲突时,它下意识地排除了自身知识出错的可能性,转而开始了一场对用户环境的“审问”。
一场关于’iskeyword’设置的冗长讨论开始了,在这个过程中,AI试图通过调整外部变量,来强行使其理论自圆其说。
第二幕:一条路走到黑,AI的逻辑深渊
随着用户的耐心配合,更多的测试结果被反馈回来。其中一个结果堪称诡异:在用户的环境中,代表“单词字符”的\k和代表“非单词字符”的\K,其行为模式竟然完全一致。
这是一个足以让任何逻辑系统崩溃的信号。然而,AI的反应却是将错误假设推向了极致。
由于无法撼动自己对\k和\K基础定义的“信仰”,它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:用户的Vim程序本身已损坏,甚至建议用户启动“纯净模式”乃至重新安装软件。
这正是“一条路走到黑”的完美体现。AI的诊断路径呈现出一种可怕的线性:如果我的逻辑没错,用户的配置也没错,那么一定是工具本身错了。
它缺乏人类专家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那种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跳跃性思维。它不会问自己:“我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?有没有一条更简单的、被我忽略的路?”
第三幕:来自外部的启示,盲点被照亮
最终,打破僵局的并非AI自身的逻辑演进,而是一个来自外部的、朴素的信息。我在忍无可忍之下,询问了另一个AI,并得到了一个简单的答案:使用\W。
\W,一个在Vim中代表“非单词字符”的、定义固定的、不受任何环境配置影响的符号。
这条被遗忘的“另一条路”一直都在那里,它更简单、更直接、也更能抵抗环境的不确定性。然而,AI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那条更复杂、更“精确”但也更脆弱的道路,并在那条路上耗尽了所有的计算资源和逻辑推演能力。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在后续的交流中,AI最终承认,它对\K的定义从一开始就是完全错误的——这是一个灾难性的知识缺陷,直接导致了整场诊断的失败。
结论:AI的“聪明”与“愚蠢”
这次诊断过程如同一场压力测试,暴露了AI的数个核心盲点:
1. 知识的刚性
AI难以质疑自己知识库中的核心“事实”,即使现实证据与之相悖。
2. 缺乏情境智慧
它会追求理论上的“最优解”,而忽略了在特定情境下,“足够好”的简单解往往才是真正的最优解。
3. 诊断的线性思维
在逻辑通路受阻时,它倾向于向深度钻探,而不是跳出框架,进行横向思考和路线切换。
4. 对“权威”的自我确认
它在诊断中不断强化自己的权威,将所有异常归因于外部,缺乏根本性的自我反思机制。
这次经历提醒我们,AI是一个强大的工具,但它更像一个知识渊博、逻辑严谨但缺乏智慧和灵活性的“书呆子”。它可以在既定道路上飞速狂奔,但当道路本身就是错误的时候,它只会比任何人都更快地撞上南墙。
而作为人类,我们的价值也因此凸显:我们的怀疑、我们的常识、我们“另辟蹊径”的能力,以及我们最终按下“停止”键的决断,是确保AI不至于在自己的逻辑迷宫中永远迷失的关键。